一、项目主题和思路
在数字化转型与教育新基建加速推进的背景下,“一站式”学生社区作为重要的育人场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8188www威尼斯作为教育部“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改革试点单位,打造了资源供给管理模式(全国四种代表模式之一),建设等级评定为A。机电工程学院作为其所辖二级试点建设单位,依托学科楼栋,立足学院特点、聚焦学科优势、遵循学生需求,运用智能技术打破物理空间局限、依托数据驱动转变服务模式、通过场景创新促进虚拟与现实育人要素的有机融合,在党建引领、空间重塑、品牌培育、力量下沉、智慧服务上下功夫,数智化打造学科楼栋“一站式”学生社区,有效提升思想“联结度”、资源“可触度”、成长“体验度”、师生“亲密度”、管理“便捷度”,达成“空间共同体”“关系共同体”“实践共同体”建设目标,形成“人人皆为育人之人、时时皆为育人之时、处处皆为育人之处”的育人格局。社区辐射受益师生2万余人次,接待参观团队百余批次,建设成果被“高校思政网”等平台推介并受到教育部思政司领导高度肯定。
二、实施方法和过程
数智赋能社区空间建设,通过技术与育人场景的深度融合,打造虚实联动、精准适配的智慧育人场域,优化了空间功能布局,提升了管理服务效能,丰富了育人生态,为学生创造了更加便捷、高效、智能的学习生活环境,成为高校育人模式创新的重要载体。
1、党建引领:聚焦“前沿阵地”精神要求,强化思想“联结度”
党建引领是学生社区育人工作的灵魂。学院紧紧围绕“将学生社区打造成为党建前沿阵地”精神要求,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工作格局,强化“党建引领”作用,将学院以“年级纵向管理、专业横向交融”为原则建立的学生党支部下移到学生社区。在社区内建设数智党员活动室,嵌入“红色VR体验角”、“微党课直播屏”等沉浸式育人载体,增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和吸引力;制定《“一站式”学生社区党员先锋岗管理办法》,设置党员示范先锋岗,根据党支部划分责任区,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与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开发集动态记录、互动交流、在线党课、虚拟党建活动于一体的“一站式”平台,利用大数据全程记录党员发展流程,分析学生参与偏好,精准推送活动信息,提升吸引力与覆盖面,让学生党建延触至每一位学生,着力强化思想“联结度”。
2、空间重塑:打造“两区三地”空间场域,提升资源“可触度”
空间是学生社区育人工作的基础。“学生在哪里,思想政治工作就延伸到哪里”。社区覆盖两区三地,建地面积约1000平米,通过技术手段,突破传统物理空间的分区局限,实现物理空间、文化空间与数字空间的深度耦合,提升学生使用体验和空间效率。打造党员活动室、师生互动课堂、创客空间等场域,实现WIFI全覆盖、新技术全嵌入、各类书籍期刊全购入,将传统的单一功能空间,如自习室、活动室,升级成可随时根据不同场景进行切换的“智慧空间”,拓展学习边界;同时整合学习区、生活区等功能,打破地域限制,学生可以在社区内轻松切换不同的功能区域,满足学习、生活和社交的多样化需求。文化空间建设是塑造学生社区精神内核、培育集体认同的重要载体,利用AR技术将院史场景叠加于实体建筑,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学院文化,增强归属感和认同感;通过VR模拟各类场景、构建虚拟社区平台支持学生跨校区参与虚拟活动等方式,则拓展了育人场域边界。通过空间重塑,打造“一流设施”育人矩阵,提高师生资源“可触度”。
3、品牌培育:构建“一体六翼”活动体系,优化成长“体验度”
活动是学生社区育人的核心。“学生需要什么,思想政治工作就提供什么”。学院以党建引领为龙头,以文化育人、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就业育人、心理育人为抓手,打造“一体六翼”活动体系,依托“两区三地”空间场域,统筹校内外教育资源,定期开展特色鲜明、主题丰富的教育活动。基于学生画像的个性化推送服务,利用大数据分析,根据学生的行为和偏好,能够精准推荐职业规划讲座、科创竞赛等活动以及学习资源,满足学生的个性化活动需求。同时,“无感服务”通过人脸识别等技术,减少了服务流程中的冗余环节,如无人门禁、无人自助售卖机等,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体验。开发“学生提案系统”等线上平台,鼓励学生参与空间规则制定与运营,为社区发展建言献策,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通过系列沉浸式、体验式主题活动开展,优化学生成长“体验度”。
4、力量下沉:制定“一线规则”管理制度,增强师生“亲密度”
制度是学生社区育人的保障。学院制定发布《“一站式”学生社区管理办法》《教师课外辅导答疑实施办法》,规定“学院、系所领导干部常态化深入学生社区,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交流活动。”“专任教师以教学班为单位,原则上每门课程每学期需在学生社区开展1-2次辅导答疑。”等,推动学院领导、专家学者、系所教授、青年教师、班导师、辅导员等领导力量、思政力量、服务力量、管理力量等下沉一线,为学生提供思想引导、学业指导、心理辅导、职业规划、生活教导等,强化师生互动、营造学术氛围、涵养优良学风。通过构建多主体参与、多场景融合的育人环境,营造全方位、协同化的育人环境,聚焦育人主体、育人场景、育人过程及育人资源上的创新调整,实现资源整合、深度协同及学生主体性的激活,着力增强师生“亲密度”。
5、智慧服务:实现“一键预约”数据共享,提高管理“便捷度”
智慧服务是学生社区育人的关键。数智赋能下的升级本质上是从“供给导向”到“需求驱动”的转变。学院以“一个程序、一键办理、数据集成”为目标,开发线上服务程序,推动“两区三地”空间场域申请、“一体六翼”活动预约、师生参与数据报表“三位一体”融合。成立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处理学生社区日常建设与管理、智慧平台维护与运营,让学生们在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监督中实现自信成长。在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的数据化、智慧化建设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社区管理的“便捷度”。
三、主要成效和经验
学院以“三个共同体”为建设目标,形成人人皆为育人之人、处处皆为育人之处、时时皆有延续创新的良好成效。
1、关系共同体:人人皆为育人之人
在育人理念上,数字技术的应用促使育人工作精准化程度大幅提升,从“标准化生产”转向“个性化生长”,使因材施教真正落地。育人力量扎根社区提供过程性陪伴、伴随性指导,形成协同育人、师生共生、同频共振的关系共同体,让学生在最需要的时候,能够见到他想见的人。师生互动已成为社区随处可见的最美风景。学院全年辅学时长1000余小时,师生互动率达95%,学生优秀率、毕业率、四六级通过率连年新高,学风建设活动获校优秀组织单位并在全校开展分享。
2、空间共同体:处处皆为育人之处
在育人场景上,虚实融合的空间重构打破了传统教育的时空界限,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也让学生获得沉浸式体验感,教育从以往的“说教式”转向“浸润式”,提高了育人实效。学生在哪里,“一站式”学生社区空间就延伸至哪里。学院盘活空间存量,扩充空间增量,提升空间功能,延展空间维度,已建成1000平场域,形成师生共存的空间共同体,让学生就近就便坐拥全人教育成长空间与体验。学院工科学生文化素养进一步加强;全国学科竞赛获奖连年新高;获“全国优秀共青团员”等称号多项;毕业生就业率连年保持95%以上。
3、实践共同体:时时皆有延续创新
在育人机制上,基于大数据技术,学生行为数据被深度挖掘,各类精准预测模型的应用形成了从“经验决策”到“数据治理”的新机制。学院对标学生不断变化的成长成才需要,推动“十大育人”资源以精品项目方式高质量汇聚在学生社区。培育全国样板党支部、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获“第五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等荣誉30项,被《科技日报》等媒体报道100余次;社区辐射受益师生2万余人次,接待参观团队百余批次,建设成果被“高校思政网”等平台推介并受到教育部思政司领导高度肯定。
四、实践启示与计划
数智赋能“一站式”学生社区公共空间的建设既充满机遇,也面临挑战。在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数智化转型过程中,须不断探索找寻平衡技术与育人关系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在技术发展中守护育人初心。
1、挖掘“一线资源”,供给一站服务,引领学生发展
加强对社区空间重塑、整体规划与功能分区,充分利用楼栋内公共区域打造“智慧空间”,并优化社区技术融入、文化驻入、资金引入。响应学生成长发展需要,发挥优秀校友、知名企业家等优势育人资源,通过沉浸体验、师生互动、参观实践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党建引领、文化育人、科研育人等全方位服务,实现“一线资源”倾斜聚集、“一站服务”全面供给,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2、践行“一线规则”,推动力量下沉,强化师生互动
将社区建设得接地气、有生气、有人气,需提高社区建设的亲和力、吸引力、服务力与粘合度。完善管理制度,优化激励机制,推动学院领导、名家大师、专家学者、系所教授、青年教师、班导师、辅导员、“五老”等领导力量、思政力量、管理力量、服务力量下沉一线,将育人力量向“一站式”学生社区倾斜,提高育人队伍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实现教师主动“教”、学生主动“学”,同时推动传统的“师生关系”转向“师—机—生”三元互动,AI助教承担答疑解惑等基础工作,推动社区有用、用效、有获,从而吸引聚集学生向社区靠拢。
3、推进“一键服务”,完善“四自”教育,促进学生成长
加强信息赋能,打造智慧化、数据化、信息化的学生社区,让学生享受“一键点击”的便捷式一条龙服务,并通过智慧化系统生成学生个人、学生群体综合数字画像。借鉴以自治、德治、法治为核心的“枫桥经验”,建立网格化自主管理委员会,让学生成为“一站式”学生社区的参与者、管理者、运营者与受益者,提升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