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为求高分,转发锦鲤;有人为抢雍和宫头炷香,通宵排队;有人上课在线敲木鱼,功德+1;有人财神庙前长跪不起……“年轻人热衷寺庙游”“木鱼一敲,烦恼全消”等相关话题也频频冲上热搜,话题曝光量更是破亿。当代青年日常俗信不仅涉及中国传统的易学、风水、命理等内容,还吸纳了西方的占星学、塔罗牌、神秘学等理论,形成了一种跨文化、跨时空的知识体系。随着Deepseek的勃兴,“AI算命”将传统俗信包装为科技感服务,模糊了神秘主义与技术的边界,迎合了青年对“科技俗信”的好奇。“日常俗信”传播主要是以抖音、微博、小红书、bilibili等为代表的社交平台为载体,通过神秘的语言包裹鲜明的娱乐性、实用性,成为青年的“潮流”,甚至规训了青年的日常生活行为选择,形成了一道青年亚文化“奇观”。
但“日常俗信”真的等于“好运降临”吗?从“个体行为”上升到“群体狂欢”,日常俗信不只是简单的网络传播现象,也不是转瞬即逝的文化符号,而是青年社会心态的映射。那当代青年日常俗信行为的背后到底蕴含着怎样的愿景与诉求?又该如何进行思想引领与价值引导呢。
一、背后动因
(一)个体需求:自构意义寻求焦虑疏解
青年日常俗信的现实基础是对不确定性的无力感以及自我效能感的消解,试图找寻一种自我可控的建构方式来疏解焦虑、缓解压力。“高度的自由、迷茫的未来、难以协调的人际关系……”都是个体焦虑的来源,青年都希望在这场“比赛”中抢占先机,获得更好的结果,但结果却并非都如人意。为了重新获得对充满不确定性生活的掌控感和弥合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青年借由祈愿来寻求心理上的确定,从而获得一定的心理安慰和精神支撑。
(二)群体效应:娱乐至上助推情感共振
日常俗信热潮发展至今,已经从单纯的个体行为上升为了一种群体倾向。被娱乐化的网络祈愿吸引着众多个体通过一次次的转发、点赞、评论而集结成群,在虚拟空间建构成具有临时性、流动性的群体认同,群体情感认同也反哺个体以短暂的归属感和情感愉悦。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勒庞将一群人聚合时表现出迥异于个体特征,且受到无意识因素支配的“心理群体”称为“乌合之众”。网络俗信带着浓厚的消遣性、娱乐性特点,是青年群体寻求娱乐化情感支持与归因的途径。
(三)传播渠道:大众传媒催生符号狂欢
现代网络文化的快速、碎片化和娱乐化特征,与日常俗信的神秘感与消遣性高度契合。青年不仅通过社交平台获取日常俗信内容,还将其作为一种娱乐或“灵性”体验来消费。在网络亚文化的影响下,青年不再关注具体的“物”,而将关注点放在了“符号”和“形式”上。社交平台成为日常俗信内容的传播阵地,以及年轻人制定决策的重要场所。
(四)资本入场:营销策略加速转发热潮
在现代社会中,精神文化消费逐渐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日常俗信元素成为时尚和个性化消费的重要组成。随着“文化消费”的不断升级,商家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趋势,推出了以日常俗信为主题的商品和服务,水晶手链、西太后项链、十八籽手串等商品成为年轻人追捧的对象。同时,营销者通过幸运人设将未做决定者进行说服,实现了祈愿者认同“日常俗信”和“好运降临”两个独立事件之间会产生联系的话语,从而引发大规模日常俗信风潮。
三、破解之道:做自己人生的“甲方”
你的“好运”绝不是在“求佛上香”中构建虚拟的“乌托邦”,而应在“脚踏实地”中建造灿烂的“理想国”。
(一)确立价值取向:从“躺赢”到“奋斗”
日常俗信行为背后体现着青年群体存在一种既想寻求美好生活,又不想付诸切实行动的虚无状态与异化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幸福不会从天而降”“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当代大学生应认识到美好生活是脚踏实地奋斗来的,企图“躺赢”是不现实的,用“奋斗幸福观”破除“不劳而获”和“设想性解决问题”的偏差认知。
将“奋斗幸福观”内化于心,树立奋斗信念,勇担奋斗使命。当今中国正处于发展的最好机遇期,青年应紧扣时代脉搏,将奋斗作为人生信条,正确对待一切的成败得失,处优而不养尊,受挫而不短志。将“奋斗幸福观”外化于行,点燃奋斗激情,练就奋斗本领。感悟英雄楷模奋斗事迹,乐于投身实践、勇于挑战自我、敢于开拓天地,在滚烫大地上练就本领,在奋进中书写人生画卷,在奋斗中感受恒久幸福。
(二)塑造积极心理:从“无助”到“赋能”
日常俗信行为成为青年自我实现的精神安慰剂,企图在大众狂欢中宣泄“习得性无助”,消解现实生活中面临的压力、焦虑与孤独,从而获得虚拟快感。青年应正确认识成败、正向调节情绪、学会自我赋能,提高可控感与自信心,从“习得性无助”转向“效能感爆棚”,养成积极健康心态。
一个人成长的内核是越来越强大的“自我效能感”,如果你的自我效能感位于较低区间,不妨来试着强化“自我效能感”。制定目标,聚焦解决方案;积累经验,感受榜样力量;庆祝成功,学会正确归因;言语说服,寻求爱的鼓励;强健身心,营造良好情境。
(三)丰盈社交情感:从“线上”到“线下”
网络俗信行为是青年网络社交的重要方式之一,其希望通过网络俗信行为寄托情感、寻求陪伴,在点赞与评论中获得身份认同、建构社交网络。殊不知,在虚拟世界越陷越深,造成“社会生活退缩”。青年可以抬头看看身边的“风景”,走出网络社交依赖,建立线下“朋友圈”,感受心灵触碰的温暖与力量。
放下手机,从“键对键”到“面对面”,青年可养成“放下手机、拥抱爱人”的良好习惯,与父母、亲朋、同窗开展线下面对面交谈,以此来弥补线上交往中“身体缺场”所带来的不足,用真正的“在一起”来建立更良性的人际关系与更美好的生活。共探兴趣,从“面对面”到“手拉手”,通过探寻共同的兴趣爱好来创造“社交空间”,让真实社交在身体参与中升华凝结,在非正式扁平化交往中得到回报,在群体交流中获得认同与滋养。升温情感,从“手拉手”到“心连心”,真诚对待他人、乐于帮助他人,既要“锦上添花讨人喜”,更要“雪中送炭暖人心”,在与他人接触、相处、相融、相生的过程中达成“心灵相通”。
(四)促进文化交融:从“对立”到“对话”
网络俗信行为已经逐步从“小众”走向“普泛”,青年要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厘清网络亚文化背后的心理诉求与价值需求,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去异求同,增强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创新。
坚定文化自信,回归主流“怀抱”,青年要不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汲取养分,在青睐“喇叭裤”转为追捧“国服”等文化追随中增强民族自豪感,在《诗词大会》《国家宝藏》《只此青绿》等国风节目中坚定文化自信,在京剧、茶艺、武术、书法等中华艺术中感悟文化魅力,形成浓厚的文化自信氛围。增强文化创新,渲染主流“色彩”,青年要正视网络亚文化背后的个人诉求,秉承“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原则,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主流文化与亚文化的融合者、新时代主流文化的创造者,加强网络文章、微视频、文创品等有品、有趣、有味的文化产品创作,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让主流文化更加“接地气”,让亚文化增添“主流”色彩。
(五)树立网络素养:从“从众”到“思辨”
互联网时代的海量信息使青年很容易被信息淹没,在“你发我求”中失去自我,甚至人云亦云,寻求虚假的群体一致性,陷入“大众狂欢”,落入“欺诈陷阱”。青年应提高思辨能力、增强网络素养,为自己“代言”,为青年“发声”。
保护隐私,谨防电信诈骗,当前在网络俗信行为背后隐藏着赚取流量、骗取钱财、盗取隐私等诸多“阴谋”。青年应学会分清现实世界和大众传媒构建的“理想世界”,保持清醒、理性思辨、精准识别,不在追逐潮流和企盼获奖中迷失自我,成为被割的“韭菜”。同时,要依法上网,增强网络素养,正确认识网络社会的媒介化与娱乐化属性,树立对祈愿网络亚文化的正确认识,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
所以,亲爱的朋友,当你读完这篇文章,合上手机,那个能带来真正“好运”的魔法,其实才刚刚开始——它可能是你投出的下一份简历,是你开口请教的一个问题,是你在图书馆翻开的那一本旧书,甚至是你鼓起勇气的一次尝试……与其依靠转发“锦鲤”来寻求“好运”,不如依靠“奋斗”做自己的“幸运锦鲤”。请相信,只要好好努力,那苦苦追寻的“好运”,终将在你行动的轨迹上,与你不期而遇!